2007年10月3日星期三

生命晚宴(2)


眾人的改變──救恩的臨現
在十六年間與兩位姊妹及她的眾兄弟姊妹相處中,芭比提看到他們之間出現的紛爭、不寬恕甚至潛藏心底的仇視和怨忿,她渴望見到他們修好,真能實踐出愛人如己的精神。多年以來,她見到他們只懂得將這些掛在口邊,未能真正實踐。在他們的下意識中,甚至企圖以聚會中的祈禱、頌讚歌詠、唸著牧師的遺訓等方式,掩蓋彼此間的嫉妒和積怨,馬天尼、菲利芭姊妹倆不知如何處理團體間的紛爭,在不自覺間唯有以逃避處之。很明顯,單靠表面上的禮儀崇拜是徒然的,禮儀崇拜的核心精神尚未內化到他們中間,他們的恩怨尚未獲化解,團體之間得不著修和,他們的確有待轉化(Transformation)。
多年以來,他們的信仰變得規律化、律例化,逐漸變得墨守成規,只管按著教規(包括創辦人牧師的訓言)照辦如儀,失卻了一顆在上主面前開放的心。在符號語言上,電影中兩姊妹赫然瞥見芭比提的食物材料中竟有美酒和海龜,她們視美酒和海龜為邪惡之物,怎可近之?!更遑論在紀念父親的盛宴中食用呢!豈不將盛宴場所淪為妖魔聚會之地!馬天尼惡夢初醒後,驚魂甫定,匆匆向眾兄弟姊妹細訴自己所慮所憂時,眾人作出打算不品評食物的決定,及至在盛宴的開始,仍然堅持「自己的舌頭沒有味覺」的意向,足見他們的封閉,甚至可謂是拒絕救恩的象徵。引用福音中撒種的比喻,救恩(天國)的種子落在他們充滿荊棘的心田中,種子被窒礙著,難以茁壯地成長。
  晚宴中上尉的角色十分獨特,在十二人晚宴中,上尉的座位位置恰如耶穌在祂建立聖體聖事的最後晚餐中,據符號語言看,也是一個標記性的意義。席間,上尉根本不曾覺察或理會眾人的「舌頭沒有味覺」、「打算不品評食物」的協定,他是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不帶任何忌諱地,為美妙極了的餐前酒、名廠香檳和味道極好的海龜湯而驚嘆讚嘆的來賓,縱然得來的是別人「顧左右而言他」、「是……是的,我相信明天會下雪」等不著邊際的回應。上尉以他整個人的臨在與投入,感染眾人開放心懷,讓他們領略和承認他們享用的每一口酒、湯和食物,的確妙不可言。食物的轉化作用正在發揮,在芭比提與上尉的合作中顯現。芭比提的奉獻與犧牲是一種流溢的作用,誠如上尉所指,製造食物的人(女總廚子)有能力將晚膳轉化為一段感情關係,芭比提的獻上,經過上尉的接收是轉化的關鍵,一如眾人須如上尉般以開放的心懷、打開的心靈眼睛去接受,憑著信心等候,他們的生命、彼此的感情關係始獲得更新及轉化。
  生命真正得到轉化之後,當各人談及「愛人如己」時,不再只是像昔日般掛在口邊,甚至將「愛人如己」充當掩飾及逃避怨忿的工具;他們領會「愛人如己」的真義,開始有能力活出這句基督教訓的精神。
  整個生命晚宴不正是聖體聖事感恩祭的圖像!聖體聖事是我們「基督徒生活的泉源和高峰」,基督這件愛情的聖事不能與我們的近人無關。感恩祭本身實在代表著一種生活方式,經由耶穌傳授給我們的,並透過我們的作證生活,在生活中、團體裏散發光芒。每一天的開始,我們可以嘗試從心底對自己所愛的、將要服務的及可能會遇到的說:「這是我的身體,你們可以拿去吃。」這種分施的精神,正符合作為基督信友以生活作證的精神,延續我們在感恩祭中領受基督體血的真義。
事實上,基督耶穌將自己給予了我們,容讓我們吃祂的肉、飲祂的體血,「你們住在我內,我也住在你們內。」(若15:4)同時,祂邀請我們也成為別人的祭品,我們屬於主的人也被「拿起」、「祝謝」、「擘開」且「分給」予眾人。是的,我們蒙揀選(被拿起)、蒙祝福,也被破碎(被擘開),為了可以給予。
如果擘餅不是把餅分開讓大家都能吃一口,擘餅就表達不出犧牲和共融。如果這樣與生活事實脫節,又怎能成為禮儀和聖事的標記,傳遞基督的救恩行動,使我們體驗到他以「服務」和「犧牲」,為我們所帶來的「共融」和「救恩」呢?!無論怎樣解釋禮儀可以連貫我們的日常生活(既是高峰又是泉源)都只不過是理論而已,而不是真實的「存在」體驗,很難構成真實的信仰生活。
聖體聖事是基督徒生活的泉源和高峰,唯有當我們這些領洗了、加入基督愛的教會的人,真正在意識中、信德內紀念主的聖死與復活,容讓基督進入我們的生命裏,不去視領受基督的體血只在於參與享受那個甜蜜又安全的地方,認為感恩祭中領聖體給予我們一個逃避外間痛苦、困難的時刻。
相反,當我們在每一次的感恩聖祭中認出基督的臨在,透過標記性的意義領受基督真正的體和血時,祂在我們內,我們也在祂內,與祂緊密地契合。經歷過每一個領聖體的高峰時,成為我生命的滋養與食糧,接納基督的邀請,使我們自己也成為別人愛的福源,將自己也分施給其他人,包括時間、金錢以致生命,增加這世界的愛。主在我內,我在主內,我們的行動能彰顯天主的臨在。
眾人經過這個晚宴的「洗禮」後,彼此的情誼關係亦經歷一番轉化,從救恩而來的修和出現了,學會及身體力行地去愛和寬恕。他們冰釋前嫌,愛與寬恕讓他們敢面對自己做過的事,有勇氣提及自己的一生,包括失敗和挫折,以及心硬和缺乏愛。他們之所以有勇氣重提舊事,不是為了羞愧自責,而是為了接受從上而來創造力的改造。他們變得願意踏入寬恕之門,基督就會變化及改造他們。

他們這樣就被聖化了!
  晚宴完結,眾人離席,將要散去之時,上尉對馬天尼道出的一番深情說話,從電影情節看,是上尉對舊戀人多年後再一次感情的表白,這感情已昇華至一份近乎純粹精神上的境界。但若以電影符號語言來看,這番話不就是耶穌向宗徒們的臨別贈言?!上尉對馬天尼說:「在生命中的每一天,我都與妳一起,我相信你知道的。你要知道我與你們同在,從今天開始,每天晚上我會與你共晋晚餐,但不是肉體上的同在,這根本不重要,而是我的靈魂。親愛的,今天晚上我學懂了,在這美好的世界,什麼事情都可能發生。」就如耶穌對宗徒們的許諾:「看!我同你們天天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終結。」(瑪28:20b)歷史中的耶穌(祂的肉身)不會與我們一起,卻以另一種方式伴隨我們──感恩祭。祂仍然活著,且天天與我們一起,電影中再次如此這般地活現一個美麗的感恩祭圖像。
隨後,眾人在門前手牽手團團圍著,跳出生命之舞,唱出生命之歌,也是感
恩祭的圖像,眾人在等待派遣,是他們生命皈依的另一高峰,不知不覺間共慶彼此脫胎換骨的改變。歌詞是:「時間一分一秒過去,永漸近,讓我們此時嘗試,以心靈服侍主,我們便可尋到真正的家鄉,我們可尋到真正的家鄉。星宿像是很近,可能它們每晚靠近我們一點,今年或許會下雪。」尋到真正的家鄉,回歸那家鄉──父家,是皈依的表示。眾人的生命都得著更新、轉化,以及彼此重新領會真正的共融。他們的生命、彼此的關係和整個團體,因著聖神的臨在,也被聖化了。他們經驗救恩的洗禮,將自己變成「另一個」新我,一步一步地經由內在地發展與更新。
  昔日,他們經由敬拜只將救恩掛在口邊,甚至作為掩飾彼此仇怨的工具,上主的救贖與恩寵還未滲透各人的生命中、骨髓內,敬拜只淪為外在的模式,他們整個的自己尚未經驗轉化與更新。誠如祈克果(Kierkegaard)這樣闡明兩者的分別:「如果兩個人之中有一個不誠心向真正的天主祈禱,另一個卻真心誠意熱切地崇拜偶像,那麼實際上,是前者崇拜偶像,後者真實地祈求天主。」


梁鳳玲(第十五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