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故事開始於第二次大戰中歐洲的斯洛法克,一大群戰機正在一小鎮上空飛過,炸彈像雨一般降下,人們慌忙逃命。一名小女孩手中拿著聖母像,跟著家人拼命地往前走。突然間,小女孩停了下來,轉身跑向正在被轟炸的廣場,跑到了教堂前跪下來祈禱。廣場上一遍戰機聲及尖叫聲,衆人似乎難逃一死。突然電影的音響中斷,一片靜寂,畫面也由彩色變得黑白;滿天的炸彈竟一下子都消失了!廣場上小女孩的父親、教堂的神父、受傷的軍人等均露出驚訝的神色 . . . . . .
鏡頭轉到了八十年代的芝加哥,面臨信仰危機的法蘭神父,被主教委任負責調查一宗聖像流淚的事件。這聖母像流出血淚,當地人深信是由於生前在那裏工作的虔誠婦人海倫的原故。而聖母像流出的血淚更具治病能力,一名叫瑪利亞身患重病的女孩因此而得到痊癒,當地的信仰團體聲稱海倫是聖人。
法蘭神父以往曾被委任負責調查一些奇蹟的真確性。而上一次的案件中,他以科學鑒證方法否定了奇蹟,不但為自己賺得「奇蹟殺手」之稱號,也墮入了信仰的危機!法蘭神父覺得自己不再相信奇蹟、更可能不再相信神的存在?
初步調查似乎充滿希望:聖母像流出的血淚被證實是人血;當年身患重病不治而癒的女孩瑪利亞也找到了。正當法蘭神父覺得掌握了有利的證據時,困難也隨之而來。虔誠婦人海倫的女兒洛珊絕不虔誠,更怨恨母親海倫獻身而對自己疏於照顧;而不治而癒的女孩瑪利亞長大成人後,竟過著賣肉為生的生活。由於這些不利的因素,法蘭神父認為沒有把握推薦海倫為聖人,但還是決定向梵諦岡提交封聖的建議。梵諦岡派了教會的「魔鬼代言人」華納樞機到美國親自聽取法蘭神父的證供,繼而展開了一場正反雙方的激辯。法蘭神父懷著希望,替海倫爭取聖人列品,而華納樞機則抱著懷疑,處處挑戰法蘭神父所提出的證據。
當時宣聖是需要具備三個奇蹟,法蘭神父查出當年奇蹟地沒有被炸毀的斯洛法克的小鎮,是因為小女孩的祈禱,而這小女孩可能就是海倫,但無奈找不到證人證實小鎮沒有被炸毀。而正當法蘭神父要患病被治好的瑪利亞出庭作供時,她竟遭遇意外死去;看來宣聖的機會幻滅時,她又神奇地復活!
電影「第三個奇蹟」詳盡地向觀衆介紹了教會宣聖的過程,相信導演花了不少工力搜集資料。電影中法蘭神父按照教會司法程序,藉地方主教賦與的權力,對列品侯選人的生平作詳細的搜證,確定其聲譽、聖潔和奇蹟,待搜集足夠證據後正式的提出申請。這些資料會經過進一步的審斷,再將結果呈冊封聖人部。其間有專案小組和神學家的參與研判,最後由教宗做裁決。程序十分繁複,牽涉大量的調查和審斷工作,涉及的時間也很長,可見教會對聖人列品一事十分重視。
宣聖的過程中,教會傳統上把「聖人」和「奇蹟」綑綁在一起;究竟成為「聖人」要有什麼條件?我們又怎樣看「奇蹟」呢?
一般人理解「聖人」為有德行的人,行了偉大的事蹟,對社會、國家或民族有貢獻,並被人尊祟的人,如「聖雄」甘地,「聖賢」孔子。但對信仰基督宗教的人來說,這些表面的條件是不足夠的,因為不是任何有德行的人都是「聖人」,或任何行了偉大的事蹟、和有貢獻的人都是「聖人」。我們信仰所指的「聖人」是有著特殊的意義。我們受洗成為基督徒,都被召喚成聖,教會冊封一些信徒為聖人,就是隆重地宣布那些信徒曾英勇地修德,並曾忠於天主的恩寵而生活,這是我們對聖人的要求。電影中對列品候選人海倫沒有正面和詳盡的描寫,只是間接地從她遺留下來的錄影帶中,看到她慈祥的笑臉,及透過幾位證人的作證:當地神父的供詞指海倫的信德超卓及熱心祈禱;患重病女孩的作證也道出海倫對孩子們的關懷;當地信仰團體對海倫的愛戴;海倫過著肖似耶穌基督的生活,可以作為天主恩寵的見證。在世的生活既然肖似基督,死後也應是在天國與基督一起,這點是教會一直以來堅信的。
然而,海倫為追隨基督,甘願奉獻自己,被女兒洛珊指為未能克盡母職。那麼,如果海倫是聖人,聖人可否也有一些缺失?聖人是否都是完人?電影中透過洛珊對自己母親的負面評價,叫我們反思聖人的意義。戲中的例子是屬於德修聖人,而非殉道聖人;殉道聖人是在於殉道那一刻為信仰甘願交付生命,而德修聖人卻要看其德行。我們都有缺失,所以我們更渴望聖人,鼓勵我們憑著天主的恩寵,奮力效法聖人的芳表,邁向成聖的道路。正因如此,我們把聖人規範了。電影中的華納樞機對海倫予以否定,認為未盡母職的海倫難登聖人的殿堂。我們只顧自己理想中的聖人,反而忘了天主意願的聖人:福音中耶穌不就是說跟隨祂就必須拋棄一切嗎?(路9:57-62)
在宣聖過程中,「奇蹟」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聖人列品需要奇蹟的支持,那麼我們又如何看奇蹟呢?電影中法蘭神父以往的調查中,曾經否定了一些奇蹟,以致希望見到奇蹟的信仰團體感到失望,同時也為自己的信仰帶來了衝激。我們一方面相信理性而抗拒奇蹟,但另一方面信仰上卻渴求奇蹟:這些被否定的個案正道出了人們對奇蹟的渴求,其實法蘭神父自己也有這一份渴求,希望奇蹟是真實的,是天主真實臨在的標記。而法蘭神父的信仰危機就是:奇蹟是屬於天主的,只有天主能行奇蹟;沒有奇蹟,就無法確定天主的臨在。聖母像流出血淚的奇蹟尚可以用科學鑒證方法確定,患病不治而癒的女孩瑪利亞卻是醫學無法解釋,只得憑「信」是奇蹟。就連長大後當妓女的瑪利亞也不禁問:「If you ask me, God wasted a miracle」天主的奇蹟會施行在她的身上嗎?我們不單聖人規範了,也把奇蹟規範了。奇蹟既是屬於天主的,我們不能說天主的浪費在不堪當的人身上。耶穌治好十個癩病人中,不就是有九個忘恩負義之徒嗎?(路17:11-19)
電影「第三個奇蹟」其實互動性十分高,除了叫人反思聖人和奇蹟的意義,也叫觀眾和戲中人一起反思自己的信仰旅程。電影中的法蘭神父經歷信德的失而復得,面對奇蹟的否定,世俗的誘惑,建制上的阻力,最後重拾信德。既然戲名是「第三個奇蹟」,觀眾當然期待著第三個奇蹟的出現;這奇蹟是瑪利亞作供前遭遇意外不幸死去然後又神奇地復活,還是華納樞機就是當年在斯洛法克的受傷的軍人(奇蹟的目擊者)?然而,電影到最後沒有清楚交待結局,相信導演是留待觀衆自己慢慢思考!
第三個奇蹟是什麼?筆者相信:法蘭神父信仰的失而復得就是奇蹟,華納樞機由疑惑到確信就是奇蹟;也就是說:信仰本身就是奇蹟!
故事開始於第二次大戰中歐洲的斯洛法克,一大群戰機正在一小鎮上空飛過,炸彈像雨一般降下,人們慌忙逃命。一名小女孩手中拿著聖母像,跟著家人拼命地往前走。突然間,小女孩停了下來,轉身跑向正在被轟炸的廣場,跑到了教堂前跪下來祈禱。廣場上一遍戰機聲及尖叫聲,衆人似乎難逃一死。突然電影的音響中斷,一片靜寂,畫面也由彩色變得黑白;滿天的炸彈竟一下子都消失了!廣場上小女孩的父親、教堂的神父、受傷的軍人等均露出驚訝的神色 . . . . . .
鏡頭轉到了八十年代的芝加哥,面臨信仰危機的法蘭神父,被主教委任負責調查一宗聖像流淚的事件。這聖母像流出血淚,當地人深信是由於生前在那裏工作的虔誠婦人海倫的原故。而聖母像流出的血淚更具治病能力,一名叫瑪利亞身患重病的女孩因此而得到痊癒,當地的信仰團體聲稱海倫是聖人。
法蘭神父以往曾被委任負責調查一些奇蹟的真確性。而上一次的案件中,他以科學鑒證方法否定了奇蹟,不但為自己賺得「奇蹟殺手」之稱號,也墮入了信仰的危機!法蘭神父覺得自己不再相信奇蹟、更可能不再相信神的存在?
初步調查似乎充滿希望:聖母像流出的血淚被證實是人血;當年身患重病不治而癒的女孩瑪利亞也找到了。正當法蘭神父覺得掌握了有利的證據時,困難也隨之而來。虔誠婦人海倫的女兒洛珊絕不虔誠,更怨恨母親海倫獻身而對自己疏於照顧;而不治而癒的女孩瑪利亞長大成人後,竟過著賣肉為生的生活。由於這些不利的因素,法蘭神父認為沒有把握推薦海倫為聖人,但還是決定向梵諦岡提交封聖的建議。梵諦岡派了教會的「魔鬼代言人」華納樞機到美國親自聽取法蘭神父的證供,繼而展開了一場正反雙方的激辯。法蘭神父懷著希望,替海倫爭取聖人列品,而華納樞機則抱著懷疑,處處挑戰法蘭神父所提出的證據。
當時宣聖是需要具備三個奇蹟,法蘭神父查出當年奇蹟地沒有被炸毀的斯洛法克的小鎮,是因為小女孩的祈禱,而這小女孩可能就是海倫,但無奈找不到證人證實小鎮沒有被炸毀。而正當法蘭神父要患病被治好的瑪利亞出庭作供時,她竟遭遇意外死去;看來宣聖的機會幻滅時,她又神奇地復活!
電影「第三個奇蹟」詳盡地向觀衆介紹了教會宣聖的過程,相信導演花了不少工力搜集資料。電影中法蘭神父按照教會司法程序,藉地方主教賦與的權力,對列品侯選人的生平作詳細的搜證,確定其聲譽、聖潔和奇蹟,待搜集足夠證據後正式的提出申請。這些資料會經過進一步的審斷,再將結果呈冊封聖人部。其間有專案小組和神學家的參與研判,最後由教宗做裁決。程序十分繁複,牽涉大量的調查和審斷工作,涉及的時間也很長,可見教會對聖人列品一事十分重視。
宣聖的過程中,教會傳統上把「聖人」和「奇蹟」綑綁在一起;究竟成為「聖人」要有什麼條件?我們又怎樣看「奇蹟」呢?
一般人理解「聖人」為有德行的人,行了偉大的事蹟,對社會、國家或民族有貢獻,並被人尊祟的人,如「聖雄」甘地,「聖賢」孔子。但對信仰基督宗教的人來說,這些表面的條件是不足夠的,因為不是任何有德行的人都是「聖人」,或任何行了偉大的事蹟、和有貢獻的人都是「聖人」。我們信仰所指的「聖人」是有著特殊的意義。我們受洗成為基督徒,都被召喚成聖,教會冊封一些信徒為聖人,就是隆重地宣布那些信徒曾英勇地修德,並曾忠於天主的恩寵而生活,這是我們對聖人的要求。電影中對列品候選人海倫沒有正面和詳盡的描寫,只是間接地從她遺留下來的錄影帶中,看到她慈祥的笑臉,及透過幾位證人的作證:當地神父的供詞指海倫的信德超卓及熱心祈禱;患重病女孩的作證也道出海倫對孩子們的關懷;當地信仰團體對海倫的愛戴;海倫過著肖似耶穌基督的生活,可以作為天主恩寵的見證。在世的生活既然肖似基督,死後也應是在天國與基督一起,這點是教會一直以來堅信的。
然而,海倫為追隨基督,甘願奉獻自己,被女兒洛珊指為未能克盡母職。那麼,如果海倫是聖人,聖人可否也有一些缺失?聖人是否都是完人?電影中透過洛珊對自己母親的負面評價,叫我們反思聖人的意義。戲中的例子是屬於德修聖人,而非殉道聖人;殉道聖人是在於殉道那一刻為信仰甘願交付生命,而德修聖人卻要看其德行。我們都有缺失,所以我們更渴望聖人,鼓勵我們憑著天主的恩寵,奮力效法聖人的芳表,邁向成聖的道路。正因如此,我們把聖人規範了。電影中的華納樞機對海倫予以否定,認為未盡母職的海倫難登聖人的殿堂。我們只顧自己理想中的聖人,反而忘了天主意願的聖人:福音中耶穌不就是說跟隨祂就必須拋棄一切嗎?(路9:57-62)
在宣聖過程中,「奇蹟」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聖人列品需要奇蹟的支持,那麼我們又如何看奇蹟呢?電影中法蘭神父以往的調查中,曾經否定了一些奇蹟,以致希望見到奇蹟的信仰團體感到失望,同時也為自己的信仰帶來了衝激。我們一方面相信理性而抗拒奇蹟,但另一方面信仰上卻渴求奇蹟:這些被否定的個案正道出了人們對奇蹟的渴求,其實法蘭神父自己也有這一份渴求,希望奇蹟是真實的,是天主真實臨在的標記。而法蘭神父的信仰危機就是:奇蹟是屬於天主的,只有天主能行奇蹟;沒有奇蹟,就無法確定天主的臨在。聖母像流出血淚的奇蹟尚可以用科學鑒證方法確定,患病不治而癒的女孩瑪利亞卻是醫學無法解釋,只得憑「信」是奇蹟。就連長大後當妓女的瑪利亞也不禁問:「If you ask me, God wasted a miracle」天主的奇蹟會施行在她的身上嗎?我們不單聖人規範了,也把奇蹟規範了。奇蹟既是屬於天主的,我們不能說天主的浪費在不堪當的人身上。耶穌治好十個癩病人中,不就是有九個忘恩負義之徒嗎?(路17:11-19)
電影「第三個奇蹟」其實互動性十分高,除了叫人反思聖人和奇蹟的意義,也叫觀眾和戲中人一起反思自己的信仰旅程。電影中的法蘭神父經歷信德的失而復得,面對奇蹟的否定,世俗的誘惑,建制上的阻力,最後重拾信德。既然戲名是「第三個奇蹟」,觀眾當然期待著第三個奇蹟的出現;這奇蹟是瑪利亞作供前遭遇意外不幸死去然後又神奇地復活,還是華納樞機就是當年在斯洛法克的受傷的軍人(奇蹟的目擊者)?然而,電影到最後沒有清楚交待結局,相信導演是留待觀衆自己慢慢思考!
第三個奇蹟是什麼?筆者相信:法蘭神父信仰的失而復得就是奇蹟,華納樞機由疑惑到確信就是奇蹟;也就是說:信仰本身就是奇蹟!
Steve 第十一屆
3 則留言:
你好,我有看過這部影片,原本內容不是很懂,可是看了這篇文章之後,就一個大概了。不過我想知道演員名單,不曉得你知不知道
版主您好:我們團契的小組想觀賞此片,但百事達好像租不到,請問您知道本片那裡可租借或購買嗎?謝謝
您最後對第三個奇蹟的推論,與我看完電影後的想法不謀而合
願 天主賜給你平安~~~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