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28日星期三

<竊聽者>與基本抉擇


<竊聽者>(The Lives of Others)是近期備受推崇的一齣電影,有人說藝術改變人性,有說關乎東德的政治。我卻從中看到基本抉擇的倫理色彩。
一個人,究竟是善還是惡呢?我們憑什麼對一個人作出判斷呢?如果單憑一件事、一個決定,就可以判定一個人的倫理價值,那麼他生命的其他部分,豈不是等同浪費?因此,我們相信人的整個生命,是有某一個最重要的抉擇,這就可以稱為基本抉擇。在<竊聽者>中,東德祕密警察韋斯勒上尉是一個對生命認真的人,即使他的工作,並不美好。從外在的環境來看,他是一個徹徹底底的壞人,從本質來看,他是一個好人,因為他願意的,是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最完美。他追求的是一種完美。
終於,他從被他監聽的作家身上,看到這種堅持的完美。劇作家基約‧戴文是一個堅持理想的人。他近乎完美:不抱怨國家的問題、愛自己的女人,即使她非常軟弱、為朋友出頭。他的生命,打動了監聽他的秘密警察韋斯勒。
但是,電影有趣的地方,是這個韋斯勒不斷幫忙戴文的同時,卻沒有和戴文有任何交集。他只是默默地為戴文掩飾,為他做出一切,最後更為他犧牲了自己的前途。然而,即使在東德圍牆崩潰後,韋斯勒仍然過著自己原來的生活。如果按照一般電影的安排(也合乎常理的安排),應該是戴文終於發現真相,並且為韋斯勒平反,於是韋斯勒沉冤得雪,成為人民英雄等等。
但是電影沒有。戴文在發現了真相後,只是遠遠看過韋斯勒,就離開。終於,戴文為此事寫了一本小說,把這件事記下來而已。
因為,真正的選擇,不需要外在的肯定;既然自己所選的是最真誠的決定,也許它帶來痛苦,也許它帶來美好,但是肯定的是,它是我自己生命的選擇。
女主角姬絲‧斯蘭是一個很好的對比。到最後,我們可以說她是善是惡呢?她出賣自己的身體又決心為男友重新堅貞;她出賣男友又為此而自殺。其實,這正正反映她對自己的生命,沒有一種真正的抉擇,於是她只有隨遇而安,只能讓命運對自己加以播弄。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如果她在自殺前一刻,知道打字機並未被發現,她又不會死去了。
不過,她只是可以活下來,不代表她能真正地擁有自己的生命。當我們不知道自己根本想選擇什麼,那麼的生活,真的有意義嗎?
最令我感動的是:基文最後得悉韋斯勒的抉擇後,為當中的美善所打動,重新明白自己生命的真諦。基文在書中對韋斯勒不致謝,不僅止於當年的相救,更在於當下的啟發,讓基文浴火重生,找回自己對於生命的抉擇。
什麼才是你生命的抉擇?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