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1日星期日

死而復活?荷里活式還是信仰式?


電影看到中途,我心中在茲在念的是:死去的女孩子會否「重現」在男主角面前。為男主角而言,女孩子的死,是美夢的破滅,是內疚的夢魘,我們這些觀眾,都是飲荷里活電影奶水長大的,內心深處已經銘刻了大團圓的結局標記,所以總是在等,等女主角在男主角的夢中,在幻想中,甚至在回憶中也好,出來,讓我們感到,終歸也是圓滿的結局。
可是,散場了,女孩子死了就是死了,再也沒有現身。當然,電影也不能說是悲劇收場,因為男主角終於明白到:死去的人是死去了,只有把自己和死者的夢想傳下去,才可以看到人生的真正意義,因此男主角帶自己妹妹進入這個「仙境」世界,也因此看到更美好絢爛的童話景觀。
這樣的情節,不「荷里活」,卻有點眼熟。等等,這不就是耶穌死而復活的變奏嗎?
門徒和耶穌榮進耶路撒冷時,他們的心中大概已經勾畫出一幅君王帝國的圖象,而自己,正正在這幅圖畫中重要的位置上。突然,一切都改變了,自己的幻想破滅了,甚至達到不認主的地步。這是失去一切的表現,卻也是理想幻滅的自然反應。
可是,第三天過去了,門徒能夠重新看見主耶穌。要留意的是,在希臘文中,有關門徒「看見」耶穌中「看見」一詞,是被動的,不是門徒一眼就看到這是復活的耶穌,因為厄瑪烏的兩位門徒就是好好的例子。故此,門徒能「認出」耶穌,是本於自身的信德,沒有這份相信,沒有可能看到耶穌基督。
電影中的男主角也是這樣。摯友突然死去,人生是可以失去一切信念,我們可以繼續怨天尤人,我們可以從此認定人生是無意義、荒謬的。但是,男主角終於「看見」友人墮河的另一邊,仍然是屬於你屬於我的仙境,而且這個仙境,他願意傳給自己的妹妹,因為真正的福音,不是屬於你屬於我,而是屬於我們的。「我若不傳福音,我就有禍了」(格前9:16),因為保祿知道,這福音,不是私人物品,也是藏起來會變得更珍貴的。它正如電影的結局處,當男主角帶妹妹進入這仙境,這幻化而生的神秘、美麗、愉快的國度,以最美麗的姿態,讓我們「看見」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