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9日星期三

末世求生術《2012末日預言》



21世紀已有9個年頭,回想在20世紀末,不斷有人宣稱人類過不了1999年,事實我們仍然生存。但末日宣言任何時代均有,這正好成為荷里活的上佳素材。這次分享的正是由曾執導另一災難片《明日之後》的導演羅蘭•艾默里執導的《2012末日預言》。

內容是建基於一直以來人類很關心的話題--末日,跟據古代馬雅人的推算,2012年12月21日就是世界末日的日子,一切將滅絕。任職美國政府的科學家安達瑞與其他科學家發現由於太陽的不尋常反應,將令地球的地幔不穩,引致地殼大移動。一場滅絕地球上一切的大災難將在三年後發生,各國政府一方面要處理危機,卻又不想令世界恐慌,於是秘密地作出安排。兩年後的2012年,災難終於比預算中早一步拉開序幕……

首先要澄清一點,古代瑪雅人並沒有推算過世界末日的來臨及時間,所以我們不必為2012年是否世界末日而以古文明為證作研究。因此,我們只要以看電影的心情來研究這部電影就可以了。

任何災難片均難免叫人反思:生死、親情、權利等倫理問題。這方面在各大媒體均有人討論,故這次將重點放在我們的信仰中--末世問題。

人人也希望得知末世何時降臨,當然大家的想法及目的均有所不同。有人生性不覊,認為得知末日何時降臨便能及時行樂;有人希望活到最後,得知末日何時降臨便趨吉避凶……片中沒有表達人心惶惶時所展現的瘋狂,倒是付得起10億歐羅「方舟入場券」的富翁如何不可一世,輕視他人卻又表露無遺。末世降臨時,救人脫離苦海的是10億歐羅?還是別有他法?

舊約時代的以色列民,尤其是飽嚐充軍之苦的一群,希望末世早日降臨。因為在他們的視野,默西亞降臨就是末世降臨,也就是他們「咸魚翻生」的好時機。信徒亦期待末世,因為這就是基督帶著威能重臨的時間。兩者對末世都有正面理解,然而大部份人仍對末世存有一種毀天滅地式的悲情,說到底就是對世俗的一份留戀,因為大家都不希望自己今天含辛茹苦地建立的一切會一瞬間化為烏有。片中人人自危,但只有達賴喇嘛看透一切。向小喇嘛說明:要得大智慧先要懂得捨棄一切。末世本身就是不個不易理解的道理,若想理解當中的緣機,非要先放下世俗觀念及態度不可。

我們是否能看到末世降臨,沒有人能下定論,然而每個人均須經歷生命的終結卻必然是事實。故此,從另一種角度來說,每人均會面對「末日」。為世界或自身的「末日」而作好準備,買一張「方舟入場券」看來非常重要,10億歐羅是否足夠?

然而基督卻告知我們,「方舟入場券」其實是免費的。瑪竇福音的公審判比喻(瑪25:31-46)中指出,若要在末世審判時被基督所接納,必一直願意為弱小者而做,因為如此就是為基督而做。原來要走進「永恆方舟」,得享永恆福樂,是先以行動表明自己的「尊貴」身份。

其實末世已經降臨,只待何時完成。引用卡爾‧拉內的論點:天主可將未來告之人類。不過,從救恩的歷史看來,天主並不會告知。如果我們以為可以如影片重播般了解將來,是對天主的說法的一個很大的誤會。因為將來如果可以在此刻體現,就失去了它將來本身的意義。

與其掛心末日何時降臨,不如努力活在當下,爭取「永恆方舟入場券」,似乎反而更輕鬆自在。

大凱撒

2009年9月11日星期五

比宗教更宗教的電影 ─ 入殮師


(編按:入殮師,香港譯作禮儀師之奏鳴曲)

如果你勞苦一生,但到頭來際遇強差人意,知交零落,親人疏離,所企盼的都落了空,但也堅持走到了生命的盡頭,那你在生命結束時值得怎麼樣的對待?世人的訕笑?或是他們帶著優越感的憐憫?

入殮師所做的一切,代表了一句衷心安慰的話:辛苦了!所以他對每一位走完在世旅程的人懷著無限的敬意、溫柔和珍重。他自忖是個生命旅程驛站的陪行者,在塵世旅程的最後一站,他以溫柔的雙手抹去勞苦的塵埃,撫平那未盡的生平意,為飽受風霜的臉添加一點溫暖的色彩;以虔誠專注包裹旅者的身體,以治療的手撫平旅者的傷痕,最後,他讓親人朋友看到旅者最美好的一面。

親人逝世,在世的人固然悲傷,但悲傷中還摻著恐懼、抑壓,因為離世親人的顏容不一樣了,死亡以它的衰敗、脫落、了無氣息分隔了人,死亡的鴻溝橫在生、死者間,聯繫好像沒有了,一時間怎樣也跨不過去,這才是悲中之悲!

在入殮師的手裏,離世旅者重現昔日的風釆,看到了親人如此美好的一面,恐懼悲傷沒有了,取代的是一份濃烈的愛和祝福,為了過往曾相處的日子、不論情愛或爭執而感恩,看著那美麗的臉龐,親人流出感激歡喜的淚。死亡的詛咒消失了,橫在生、死者間的鴻溝不在,在愛和感恩中,生、死者再次連結。

就算一個旅者曾如何潦倒,但他 / 她畢竟已走完了一段旅程,就算他 / 她曾跌倒,也值得幫他 / 她站起來,讓他/ 她穿上最心愛的衣服,在親朋摯友的愛和祝福中,神彩飛揚地告別,在安慰的挽歌中踏進生命的另一歷程,如果能夠祝福,送行者為何要選詛咒?

入殮師工作之餘,常常彈奏大提琴,他所奏的,其實是安慰的挽歌,但也是慶祝生命歷程開展新一章的喜樂,彈奏的片段交替出現,劇作者對生命的看法也呼之欲出了。

為什麼說「入殮師」是一部比宗教更宗教的電影?因為在我心中,主就是那位以溫柔、安慰和珍重陪伴每一個結束塵世的旅者的入殮師,祂又在愛的歌聲中,陪伴我們踏上生命新的歷程。

阿信

2009年9月2日星期三

為生在世上而叛變?機器俠內置的人觀

這個夏天一口氣看了四部電影,繼上次介紹的變型金剛第二集後,也全是特技電影。這次選來的是四部唯一一部港產(國產)片「機器俠」。

警員徐大春被任命為國家新銳人工智能戰警K1的拍檔,一方面須訓練及測試K1能適應人類社會,另一方面亦不能向他人透露K1的身份。K1的出現令本來平靜的鄉村熱鬧非常,亦令大春暗戀已久的同事素梅心頭小鹿亂撞。作為機械人,K1除卻應付案件及大春的嫉妒外,令他最煩惱的反而是對素梅的感情。突然傳來研究所的指令,另一部高性能的人工智能人K88,由於覺醒對自身的存在意義而逃走,大春及K1奉命將K88緝拿。面對精通太極拳的K88,一場大戰即將爆發…

若要與荷里活的數碼視象技術相比,港產片的技術當然相去甚遠。但要研究其中的訊息,卻不見得比西方電影膚淺。眾所週知,要賣埠到大陸的電影,警匪、鬼怪及宗教是難以通關的,所以本故事的背景雖然以警察為中心,捉賊的橋段卻只是小插曲。反而導演卻借用科幻的外殼,將宗教哲學的原素加入片中。K88提出的問題,正是本片的核心:我為甚麼而活?在近年的電影中,很愛用「叛變」一詞,形容機械或人工智能覺醒後,企圖擺脫人類控制而反抗的行動。K1因為被輸入程式,相信忠於國家,服從人的命令才是正確,相對地K88因為研究宗教哲學而相信存在體應尋求自主、自保。表面上K1不認同K88,認為忠於人類及程式無不妥,但底裏的他卻又做著相同的事情。機械人預設不可談戀愛,但K1卻愛上素梅。直到最後,K1明知涉足感情的後果是「死機」(灰飛煙滅),但仍決意要向素梅表白。

記得兒時父親常要求我們兄弟姐妹背誦《要理問答》,但背來背去,永遠就只記得第一節:「問:你為甚麼生在世上?答:為恭敬天主,救自己的靈魂。」但當時從來沒有去研究如何具體地實行「恭敬天主,救自己的靈魂。」從「機器俠」片中,我們亦不難發現,兩部智能機械人的做法亦正在比喻這要理的態度。

機械人忠於人,看似與人忠於神的態度等同,但人會犯錯,神卻沒有理由犯錯。人為機械人提供的是程式,一切為人的益處而出發;神則為人提供自由,讓人為自己的意志而作出選擇。於是K88質疑人的決定而反抗,K1決定違背程式的限制而向素梅表白。K1與K88違背了人的「旨意」,卻服膺了「自主」而尋找「美善」:K88貫徹武術家的志向,耗盡能量而倒下;K1則為展示真愛而灰飛煙滅。

人類用不著背上像K1及K88的「叛變」罪名,就能服膺「自主」而尋找「美善」。然而人很多時卻似乎沒有覺察或珍惜這種能自決的特質,好好去尋找真理所在――天主。

人有自由的意義,是來自天主對人最大的愛,因而讓人自行選擇行善或惡。因此,人若能從自決下,為尋找及明瞭上主旨意而努力時,正正就貫徹了「恭敬天主,救自己的靈魂。」的原則。

K1及K88的叛變令自己對美善覺醒,那麼我們將會在何時覺醒?
大凱撒

2009年7月25日星期六

迷失愛與罪 Cassandra’s Dream


  人的良心失落了,可以陷進怎樣的境況?喪盡天良究竟有沒有底線?
  這是活地亞倫犯罪三部曲之一,故事開始,兩兄弟Ian和Terry為購得二手遊艇,開始債台高築,展開與金錢、女人的角力。哥哥Ian輕浮愛充闊佬,結識美貌女演員,借用弟弟車房客人的名貴老爺車,為求取得美人芳心;弟弟Terry享受賭博給他的快感與滿足,終成為賭博奴隸,債務倍增,心理負擔日重,長期處於十分困擾的時候。
  二人的舅父是他們一家感到驕傲的國際生意人,他們喜見舅父到訪,期望得到他的幫助,以解財困。不料,舅父答應給他們金錢的條件,是殺掉舅父生意上的一名眼中釘。舅父深信,只要他們幹得乾淨俐落,警方也束手無策。劇情的發展,相信大家可以想像,Ian和Terry真的狠下毒手,完成舅父給他倆的任務。他們的安排也十分周密、小心,果然沒有留下被警方追查的線索,不用擔心被入罪的可能。
  從被「邀請」殺人、掙扎、接受「邀請」、計劃、付諸行動、成功殺人無手尾,他們第一個反應是:荒謬、絕對不可能、人命關天!那時,他們的良心是最明顯、正常、直接的。但隨後,二人態度逐漸轉變,各自的心路發展也相異。Ian彷彿在輕輕地掩蓋自己的良心反應,受完成任務後的美好前景所蒙蔽,覺得殺人不是一件什麼大不了的事;Terry則由始至終徘徊掙扎狀態,可惜最後為「財困得到釋放的憧憬」贏取,願意接收哥哥的鼓勵,繼續那殺人的計劃。
  事後,弟弟飽受良心發現的煎熬,對殺了人非常後悔,情緒與精神陷入抑鬱狀態,認為自首是唯一出路。導演完全沒有刻劃哥哥一如弟弟的悔疚與憂鬱,Ian跟弟弟的良心回應簡直是雲泥之別,形成強烈的對比。
  人的良心十分微妙,是需要培養的;反良心的滋長也一樣微妙,要變得麻木不仁,界線拉低再拉低,實在易如反掌。人的良心究竟有沒有底線?
  故事最後,Ian發現Terry自首的決心很大,恐怕牽連自己與舅父,舅父與他商量後,Ian竟萌起斬草除根的念頭,連親弟弟也準備殺掉。Ian相約弟弟駕駛他倆的遊艇出海散心,私下帶備弟弟平日吃的安眠藥粉,企圖伺機下手。遊艇至海中心時,Terry又提起他們殺人的事,悔疚的心情依然,鬱鬱寡歡,哥哥見勸解他不遂,打算繼續殺弟行動。正當他赴諸行動時,忽然醒覺起來,接受不到自己竟在準備殺掉親弟弟。有血有肉的良心再次浮現,自己也惱怒自己,還把那杯已混入安眠藥粉的啤酒打碎。
  人的良心有沒有底線?良心發現不是必然的,但在千鈞一髮之間,良心的底線一定受到挑戰。這也關乎人有多大的能力壓抑自己的良心,完全掩面不顧,只聚焦眼前的利益,犯上不可挽回的過錯。
  反良心的表現也與心硬如出一轍。有時是基於一份「信念」,良心被錯置了。例如希特拉因為堅信優良人種才應該生存世上,這樣才有價值,他便不惜一切,甚至以殘忍的手段,消滅他眼中認為是劣族的猶太民族。在他的「信念」下,為世界清除劣族是正義的行為,殘殺這些民族不等同良心泯滅。而跟隨他的人,必須被充分「洗腦」,所謂「洗腦」,也是訓練他們有一顆硬的心腸,不再如常人般「良心發現」。良心也沒有了,不再被喚醒了,底線也形同失去了。失去了底線的良心,怎樣殘忍的、傷天害理的人與事也可作出來。

第15屆 cammy

2009年7月11日星期六

The Painted Veil - 愛在遙遠的附近

這是一個非一般的愛情故事,男女主角在沒有對等的愛的基礎下結合,悲劇收場在所難免,反而在絕境中,二人的愛情得到新的認知。

俗世對愛情、婚姻的智慧多不勝數,有些好像是理所當然。

因誤會而結合…

故事始於1923年英國人,千金小姐Kitty(由Naomi Watts飾演),不甘平淡,渴望擠身上流社會,追求璀璨的愛情。細菌科學家Dr. Walter Fane(由Edward Norton飾演)對Kitty一見鍾情,自知身為公務員高攀不上,仍然决定提親。Kitty無奈沒有合適的對象,加上家人的催迫,就隨便下嫁了Walter!

只在乎曾經擁有…

婚後夫妻兩口子遠赴中國上海尋找新生活,但Kitty從沒有愛上新婚的丈夫,認為性格內向的Walter木納、不解風情。天真的Kitty不甘於平淡,對Walter的愛視而不見。一次聚會中Kitty受不了風流倜儻的外交官Charlie的勾引,明知他是有婦之夫,還是選擇出牆紅杏,二人旋即打得火熱。

因了解而分開…

妻子不忠的消息傳到Walter耳中,Walter愛妻不成,含恨在心,計劃報復。Walter自薦到霍亂肆虐的偏遠山區,希望疫症把二人的生命吞噬,堂而皇之地結束這段慘痛的婚姻。自私的Kitty不從,Walter以休妻作挾,Kitty向情夫攤牌,逢場作戲的Charlie求自保拒絕Kitty。看清情夫的真面目,Kitty只好任由Walter擺佈,走上自毁的絕路。嬌生慣養的Kitty受著百般的折騰,在疫鎮作生命的最後倒數,反而在絕境中有機會從新認識對方。

愛在遙遠的附近…

電影英文原名叫”The Painted Veil”,不知怎地用了個稀奇古怪的中譯,但又卻是非常貼切。兩夫妻的物質距離這麽近,但二人的心卻是那麼遠!

在絕境中夫妻的距離反而被拉近了,Kitty看到Walter為疫鎮中修院的孤兒看病,從未工作過的Kitty決定在修院留下幫手,這才第一次認識丈夫高尚的情操和熱誠的工作,也認清自己的無知和任性。Kitty決定重新去愛Walter,可惜當二人真正愛上對方時,已經為時已晚!

信仰的婚姻觀

基督信仰根本就離不開愛,愛天主的具體表現就是愛人。當然,有些人能夠付出很大很大的愛,例如德蘭修女,但一般的人最少最少的愛,還是應該可以做得到的,如愛丈夫/妻子,夫妻的完全互相交付,便成了我們信仰婚姻觀最基本的基礎。

然而,夫妻的完全互相交付,要求的就是毫無保留的委身,委身也就是講責任,講責任就要有承擔,在祟尚自由自我的個人主義的今天講這樣的婚姻觀,格外不合時宜!「做人最緊要開心」、「合則來不合則去」,聽起來輕鬆容易得多。

Kitty工作的修院的院長看到夫妻二人的問題,用自己信仰中的人神之間愛情經驗,去鼓勵Kitty而講了以下一的話:”Over the years, my feelings have changed. HE disappointed me, ignored me. We’ve settled into a relationship of peaceful indifference. The old husband and wife who sit side by side on the sofa, but rarely speak. HE knows I’ll never leave HIM. This is my duty. But when LOVE and DUTY ARE ONE, then GRACE is within you.”

只有愛情不講責任的婚姻受不起考驗,感情可變,婚可以離。只見到責任的婚姻是擔子、是枷鎖,永遠希望逃避。

電影海報上有這句:”Sometimes the greatest journey is the distance between two people”婚姻是人與人之間的漫長旅程,窮一生之力去尋求幸福,只有在愛情和責任合而為一的時候,恩寵才可臨於心中,才能走畢這婚姻旅程!

第11屆 steve

2009年6月30日星期二

有犧牲才能成就大業?

第一部真人「變型金剛」電影大賣,讓派拉蒙影業及孩之寶賺個滿堂紅後,怎會不添食?於是承接2007年夏天,今年六月,再度出擊,「變型金剛2:狂派再起」(Transformers 2: Revenge of The Fallen)全球同步上映。

內容承接上一集,博派將狂派打敗後,與美軍組成特別行動部隊「NEST」,繼續追擊狂派餘孽。但過程中,博派領袖柯柏文發現,狂派仍留在地球實另有目的。另一方面,博派的好友森正為準備大學開課而忙碌時,發現自己與All Spark(變型金剛的力量之源)的紀錄同步,經常看到奇怪文字,苦惱非常。狂派的餘孽成功修理首領麥加登,更發現狂派原來一直受另一幕後黑手所指揮,要從All Spark的紀錄中找到造出All Spark的強大力量根源Matrix,於是森成為狂派捕捉的目標。柯柏文為救森,力戰而亡。麥加登恐嚇全人類必須交出森,否則必令地球變成焦土……

一部賣座的電影,「變型金剛」確實至名歸。但其實扣除所有商業元素及電影學問外,其仍留下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犠牲是有價值的行為嗎?戰爭為主題的電影,「犧牲」的橋段必定有,但「變型金剛」的世界,似乎是以不同人物及角色的犠牲所交織而成。

「犠牲」就是表示要捨棄,古人讓這詞彙以「牛」作為部首,表示古人以牲畜作祭獻,實已交上甚高的價值,目的是為取悅於神──一個更高的價值。交上無關痛痕的事情,算不上是「犧牲」,交上重要的事情,才算得上是「犧牲」。古代的至尊金剛為阻止科倫利用Matrix的力量毀滅太陽以至生靈塗炭,甘願自我犧牲以封鎖Matrix鎖匙;柯柏文為救森而獨力惡鬥狂派而亡,臨終前只留下一句:森…快逃;森為令柯柏文復活,手握Matrix鎖匙的碎片,以血肉之軀在鎗林彈雨下狂奔;鎗老兵天火為阻止科倫啟動滅星裝置,決定犧牲性命,讓身體成為柯柏文的組件……片中一幕一幕的英雄奇譚,都貫穿了「犧牲」的訊息,只為說明:為守護更高尚的價值,緃要交上寶貴的事情也是必要。

這一切橋段,卻又出奇地呼應了耶穌對門徒的教導,無論是對富少年放棄財產或是指導門徒在缺乏水源的以色列給人一杯水,更以砍手剜眼為喻。都說明了為尋著天國,作出犧牲是必須的。耶穌本身亦以行動去證明自己的教導,犧牲了生命在十架上,為的是…讓人擺脫永死。

作為「變型金剛」迷,我向大家推薦這部電影之餘,亦向大家推薦「犧牲」這高貴的詞彙。

大凱撒

2009年4月28日星期二

讀愛的信息


『讀愛』是琦溫絲莉第二套金像獎提名的電影,她飾演一位法西斯份子漢娜,引誘了一位15歲的男生,因她是個文盲,所以每次做愛後都叫他讀故事給她聽。

電影要表達的是人性的兩極性,人性不是善惡分明的。漢娜本身只服從組織命令,對人冷酷無情,但她在聽小說,聽宗教音樂卻流露出深度的情感,甚至喜歡到流淚。她對男孩也不是一點感情也沒有。

作者要說漢娜毀了兩種人,一是男孩,他對她終身不忘,導致婚姻失敗;另一種是猶太人,他們被她挑選送去焚化爐。至死,漢娜並無悔意,但一個鐵石心腸的人卻為自己目不識丁而羞愧,寧願被屈也不願讓人看她的筆跡。這就是信息:人性豈能以黑白二字概括?

由男孩至成年人,男主角都不斷想著漢娜,因她給了他一生最甜美的時光,他作法學生時,到法庭聽審,才知道她的惡行。但體諒她不想人知道她不識字,故不向法庭舉報此事實,讓漢娜自己選擇被屈成了主謀。漢娜被判後,他為她讀小說,寄錄音帶給她,讓她學會閱讀,漢娜死前,男主角去探監,知她並無悔意,他明知她不對,但情感上卻不能放棄她。

從某個角度,對方萬惡不赦,但從另一角度,對方卻刻骨銘心,這就是人性的縱錯複雜處,慨歎!我看後也不禁想,男主角能看到漢娜美她的一面,所以沒有放棄她,天主於我們也是一樣,沒有光看我們的十惡不赦,反之不斷給我們回頭的機會。對漢娜那樣至死不知自己惡行的人,我們應為她們不斷禱告,天主自有定論。

阿信

2009年4月7日星期二

夢想與幻滅 ─ 浮生路

故事以美國50年代為背景,里安納度狄卡比奧和琦溫斯莉飾演的一對年青夫婦,認為人生不應是任由命運擺佈:男的一輩子做一份不感興趣的牛工,每天坐著火車上,下班;女的本來修讀戲劇,但卻被關在郊外小鎮,平淡無味地看孩子、燒飯、洗衣度日。兩人中,妻子性格較強,認為要重拾夢想,使丈夫成為他自己,唯一辦法是離開小鎮,移居巴黎追求理想人生。丈夫比較猶疑,對未知也感到恐懼,但也決定賭一回。這時恰巧發生了兩件事:一是妻子懷孕,兩人於是計畫打掉孩子去解決,但另一件事是丈夫獲得升職,加了很多工資,於是男的決定放棄夢想,選擇妥協。但女的卻接受不了。接受不了的是,她發現所愛的人原來不是「興眾不同」他們之間已沒有了共同語言。她受不了生活的空虛、寂寥,她執著消失了的機會,墜入了絕望,彼此間互相埋怨,互相毀滅。丈夫告訴自己,妥協並沒有甚麼大不了,但被人指出他因為害怕而放棄就大怒。夫婦二人都在絕望中爭紮,找婚外情去逃避發洩。表面上丈夫放棄夢想成功,妻子卻選擇以流產自戕。妻子最後因失血過多而死,而丈夫回到城市居住,表情哀傷,是痛失妻子或是心痛夢想幻滅?

我看完戲,起初覺得妻子太執著,愛情需要犧牲,遷就丈夫也就算了,為何要苦纏自毀?再思才發覺原著作者Richard Yates的用意並不在此,他說的是個人夢想與社會氛圍對抗的事:人人都這樣活你也該如此,如果不,你就是瘋子了(戲中出現了一個)。個人的夢想就在現實及沒有人認同中湮沒,自毀、互相毀滅,都只是一種垂死爭扎,看著,我彷佛走進了時光隧道,那青蔥歲月的我不是曾痛不欲生地反抗過?不是曾想以自戕去抗議夢想的被蠶食,被湮沒?但最終,我不是成了戲中妥協的丈夫,一臉迷茫,時有哀傷地面對浮生路?

浮生路是套苦戲,不單是講愛情消失了的苦,對有些人來說,它是講人生大苦的戲,很沉重。

我畢竟走在回家的路上了,儘管跌跌撞撞,但一切全憑主的憐憫和帶領。

阿信

2009年3月30日星期一

為基督所奪得



這並不是說:我已經達到這目標,或已成為成全的人;我只顧向前跑,看看是否我也能夠奪得,因為基督耶穌已奪得了我。弟兄們!我並不以為我已經奪得,我只顧一件事:即忘盡我背後的,只向在我前面的奔馳,為達到目標,為爭取天主在基督耶穌內召我向上爭奪的獎品。(斐3:12-14)

成為基督徒,其實應該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感受。一方面,應該是新生的喜悅,另一方面,卻是一種被奪得的恐懼。基督徒的新生,是把自己放下,「空虛自己」,如基督一般,為愛而把自己完全的奉獻出去,是甜蜜的,也是艱苦的。

然而,一般的領洗者,只看到美好,看不到付出,所以我建議大家看看電影THEY。這電影不知道是否曾在香港公映,我是在有線上看過的,由於結局很出奇,所以印象也深。

電影的女主角是正攻讀心理學博士學位,有穩定的男朋友,一切都很如意。但是,他的一位舊友突然的來電,令她陷入童年的陰影中。原來,她在小時候,曾經發生過「夜驚」,而在此之後,身體上有了一個「印記」,是THEY選中的標誌。

然後,就是女主角如何想過正常生活,卻不斷發生詭異事件的交疊,到了最後,當然是THEY出現,而結局如何,我不在此揭曉,但是電影中間的內容,卻令我想到,「基督耶穌已奪得了我」。

在電影中,女主角在知道這個「印記」的問題後,她並不相信,而很努力重新回到自己正常的生活中。試想想,我們這些得到天主的印記的基督徒,是否同樣在獲得重新的印記後,仍然回到本來的生活中呢?我們有多少人,會被這個印記所牽引,感覺到自己被基督所奪,從生活的常軌中抽離,走向一個未知的新天新地呢?

電影中的女主角是不由自主地,一步步被THEY攫住,拖進邪惡的黑暗中;我們口裡宣講基督的光榮,但是又有沒有保祿這種獻身的氣魄,讓大天使把我們拖進光榮中,投身絕對的雪白中呢?

反言而正,一記C級荷里活驚慄片,其實,都可以有反面的信仰幅度。

2009年3月23日星期一

Angela’s Ashes ─ 我喜欢的电影之一


喜歡的電影類型包括由孩子眼中表達的世界,其中最優秀的要數由愛爾蘭作家Frank McCourt 原著改編的 Angela’s Ashes。對ashes 一字我起初摸不著頭腦,ashes解作灰燼,我想母親留給孩子就是那份在困迫中不朽的精神,孩子爭紮成功也因母親留給他們的那份意志,所以Frank McCourt的新生是從灰燼中重生,用ashes是神來之筆。

Frank McCourt 是愛爾蘭人,父親憤世嫉俗,永遠找不到工,一找到工就拿工錢去買酒。愛爾蘭人奉天主教,不能避孕,所以老婆老生孩子,孩子生出來,連燒開水的煤也沒有,一個又一個地死去。作父親的連給嬰孩的救濟金也喝掉,母親叫Frank去酒吧找父親,當眾數說他的不是,但孩子沒有,因為他記起父親為他說故事的時光,而且他明白,一個人能連嬰孩的奶粉錢也喝掉,這人已無藥可救。He is already beyond the beyond.

Frank McCourt McCourt的童年、少年、青年由三個演員分飾,演童年的那位小演員特別捧,在永遠大雨滂沱的都柏林,在Limerick小鎮濕漉漉的石板地,在灰頭土臉成人世界,孩子的天真倔強叫人知道甚麼是生命;生命就是永遠向前,永不言棄,而這信念來自Frank McCourt的母親Angela,她一個人帶著孩子去拾煤,去領救濟金,搬遷,因為家裏的男人一走了之,最後,Angela甚至為遮頭的片瓦而陪人睡,Frank不諒解,但他心裏明白母親為甚麼這樣做,否則他的自傳也不會以母親命名。

生活是一貧如洗,但Frank保留了批判的幽默感,Frank初領聖體後,祖母請他到她家吃早餐,久餓的孩子吃得撐住,在後院吐個乾淨,祖母帶他去問神父,問吐在後院的聖體如何處置,神父說沖掉,祖母還要問,是用普通水嗎?Frank的父母兩次想讓孩子入教會學校,但每次都被逐走,在學校,他因為沒有鞋穿被同學笑,老師打了他一藤,叫他當眾穿回破鞋,然後教訓孩子說耶穌在十字架上也沒有鞋穿,所以不要取笑窮人,這都令人可歎。

Frank年事稍長就去煤礦幫工,但煤炭使他的眼發炎,只好停工。中學時他找到郵差的工作,遇到一位放高利貸的老太太,老人叫他幫手寫追債信,直到某一天,Frank 發現老人在屋內死去,遂毀了債務記錄,自己也偷了老人的錢去買到美國的船票,從此,他的生命徹底改變,他成了教師及作家,而他的小說叫人對生命再思又再思。

Frank最後要對讀者說的話是藉神父的口:有甚麼就對天父說吧,但記著,要首先愛你自己,然後才能愛你周圍的人,對一個掙扎求存的人,有甚麼比這話更使人感動?

阿信

2009年1月12日星期一

Season Change…Your heart may change


Season Change(季節變幻)是一部泰國校園電影,在香港不大出名,但在泰國就非常出名,因為是泰國名導演Nithiwat Tharathorn的作品。若看膩了日式(角色經常自我賣弄)或韓式(不是失憶就是癌症)愛情片,這類泰式校園青春愛青電影也許能給你一種清新的感覺。
故事內容其實亦是大多數校園青春電影的橋段:POM為了接近暗戀已久的同校才女兼校花DAO,而報讀了馬希隆大學的音樂學院(附屬高中),但家人卻誤會他入讀醫學院。而一直只為一見女神而來的他對音樂只抱耍樂的心態學習,卻被鼓樂教授JITARO發現他有極高的敲擊樂天份。為了進一步接近DAO,POM參加了學院的古典音樂團,成為定音鼓手,亦在團內認識了父親朋友的女兒AOM。AOM與POM相處漸漸受POM的純真所吸引,可惜POM鍾情的只有DAO。因一次在校園的表演,令DAO注意到POM,惜POM亦同時得知道DAO打算到匈牙利深造,POM也決定要一同申請,亦因此令父母得知他沒有修讀醫科,同時亦讓AOM得知其最初修讀音樂的原因只是為接近DAO,因而鬧翻。與父親和好,亦完成深造選拔的面試,POM也要真正作出決擇--自己要為自己的人生作出甚麼決定...
大多數影評會集中在評論電影如何以POM、AOM及DAO三人交織出青春夢,然而筆者又有另一番體會。
最初讀慕道班的人,所持的理由真是多不勝數。別以為每一位都會說自己希望尋找信仰,反而有不少令你拍案驚奇的:因為丈夫或妻子是教友,對方要求不敢不從、女孩子因為覺得在教堂行婚禮很浪漫所以要成為教友,更有趣的例子是筆者年少時的一名學弟,他因為在畢業彌撒看見同班同學做輔祭很威風所以慕道。這種種理由,真的與POM最初入讀音樂學院,只為接近女神,而非為鑽研音樂的緣故大同少異。然而POM以樂會友、為能成功申請到匈牙利深造而苦練等等,燃起了POM對音樂的熱情,縱使已被接受到匈牙利深造,亦放不下定音鼓棒,堅持要與大家一同合奏。這就好像慕道者在慕道班中,漸漸發現真理,燃起對信仰的熱情,決定堅持下去,以自己一生去回應上主的召叫一樣,領洗成為基督徒,一切一切不同的原因已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在候洗的一刻,對主說一聲我願意。這我們也不會否認是天主的帶領,令他們的目的改變。
POM在大學遇上良師JITARO,我們已成為基督徒的也能成為慕道者慕道旅程的JITARO。我們無法確定哪一個慕道者最終會受洗,但我們卻能確定能為基督宣講是一件難得的美事。正如耶穌在種子自長比喻(谷4:26-29)的教導,我們無法得知種子何時會生長,但種子卻會在我們不知不覺間長成,喻意我們只需努力為主宣講及作證,其他的天主會安排,讓大家的心走向祂。
今年是聖保祿年,亦時刻提醒我們必須要宣講。JITARO教授見證了POM的成長,讓我們也在宣講當中,見證每一個慕道者在主內成長。
大凱撒